為了復興家廟文化的精神與骨骼,我們想要找到在地關聯,訪查家廟文化,試著轉譯看似厚重無趣又嚴肅的家廟傳統內容。更期待加入微型創作,透過圖文與藝術的重譯建立起理解的橋樑,進而活絡空間。
資料庫的累積是我們想做的。當我們更真實的去想這個計畫之時,似乎發現應該從「我是誰」的提問開始,而非家廟是一個什麼樣的場所,計畫裡的事件總是跟歷史關連,然而當代人自豪的活在當下總還是得被提醒著去審視。
「有些不去想念的事,當然就會被遺忘。而想念不行動,也會消失。」
所以我們打算這樣進行這項看起來困難重重的家計畫行動:
以不同類型活動推展,同時深入社區理解居民與歷史古蹟生活在一起的感受,從提問與思考問題之間建立起社區生活的身份認同,更可能在將來投入參與社區古蹟保存與各種文化的推動,達成增強社區的凝聚力。
行動項目1.鎖定市定古蹟-陳德聚堂為基地發散:串連台南市四間家廟。試著將家廟宗祠的文化透過「家」的概念,延伸出更加生活化的轉譯敘述。
2.透過對宗祠家廟的訪查,找出各宗祠家廟所代表的傳承系譜故事,以藝術演繹活化「宗祠的意象」以及「家譜敘事」,讓最貼近各個宗祠的在地居民都能從藝術轉譯的方式理解宗祠文化。
3.串連以輻散影響力、從活動的體驗來考究各個宗祠的豐厚歷史與空間應用方法、工坊課程推展「家」所延伸出來的事件,企圖在文化面、空間面、情裡面上都能從貼近在地到貼近非在地,最後盤點周圍業態屬性共同研究文化產品,提升在地力與培創共好的永續基礎。